
切问近思:关注组织发展与组织治理的核心议题
不少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都会遇到类似困惑:任务明明布置下去了,但员工响应冷淡;会议中提问无回应,只有沉默;推进项目时,似乎永远只有管理者一个人真正着急。这种“我在用力,团队却在躺平”的管理失衡,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常见的隐性危机。
很多时候,我们直觉地把问题归结为“员工责任心差”、“年轻人没热情”,甚至进一步通过更严厉的监督机制或绩效考核来强化执行力。然而,真正有效的管理并不依赖施压,而是激活。激励系统缺位,是团队战斗力崩塌的开始;而一旦团队成员重新建立起对工作的认同与投入感,组织效率往往也随之提升。
本文尝试借用门罗的激励五步法(Monroe’s Motivated Sequence)——一个广泛用于影响力沟通的结构化方法——来重新思考员工激励的五个关键步骤,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于管理场景的实践策略。
一、吸引注意(Attention):从“我说了”到“他在听”
有效的激励,首先要突破员工的“心理静音模式”。在信息过载、事务繁杂的环境下,许多管理沟通未能真正进入员工的“关注系统”。这不是沟通技巧的问题,而是缺乏对员工内在关注点的理解。
员工不是不听指令,而是没兴趣听。要让他们开始“听你说话”,先得让他们“有理由听”。
与其上来就说“这个月KPI没达标”、“请大家提高执行力”,不如这样开场:“我们最近流失了一个老客户,对方说我们团队反应太慢。我们回顾发现,从客户提需求到第一次响应,中间平均要3天。为什么?”这个真实的小故事,一下子就调动了团队的好奇心与自我意识。员工不再是被通知任务,而是主动开始思考:我们真的这么慢吗?怎么会这样?
另一方面,与其一开始就强调绩效、责任、任务完成度,不如先帮助员工看见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。例如,在项目启动会议中,花几分钟讲清楚项目背后的意义、客户的反馈、公司整体战略中的位置,都有助于打破“只是执行”这种心理预设,让员工真正“打开耳朵”。
二、唤起需求(Need):让团队意识到“不动”的代价
要让激励发生,仅仅引发关注还不够,更关键的是激发“问题意识”——即让员工意识到当前状态的局限性以及持续下去的风险。
这一阶段的沟通要基于事实和趋势,例如:“如果我们持续依赖监督来完成基本任务,那么团队将很难承担更复杂的项目,甚至会在客户面前失去信任”;又比如:一个顾问团队总是被动等待任务安排,缺乏主动思考。与其指责“你们太被动”,不如展示现实后果:“我们对比了两个项目组——一个项目组每次都有主动方案提交,另一个项目组每次都是由客户催。结果,第一个项目组的续签率高达60%,第二个则一直需要为新项目发愁。”
管理者要善于通过数据、案例、场景模拟等方式,让问题“看得见”。只有当员工自身感受到现状的不适与改善的必要性,下一步的激励方案才可能被真正接纳。
三、提供路径(Satisfaction):提供清晰、可行的改变路径
有了问题意识,接下来就是“那我们该怎么做”。 激励不能是“你们要更积极”,而要是“我们可以怎么具体地行动”。
例如,如果团队协作不畅,可以提出:“我们从下周起试点一个轻量‘每日5分钟站会’,每人分享昨天完成了什么、今天要推进什么、有何阻碍。大家觉得可行吗?”或者:“我们尝试推行‘客户响应24小时内初步反馈’制度,并记录一周实验效果。”
四、描绘愿景(Visualization):让团队看见“改变后的画面”
在激励的过程中,最被忽略的一环是愿景的构建。许多管理者只告诉团队“现在你们不行”,却没有告诉他们“如果我们做到了,会是什么样”。 很多员工不是不愿意努力,而是不知道努力后的成果长什么样。没有对未来状态的具体想象,人们就很难真正调动自身潜能去改变现状。
描绘愿景并非要画大饼,而是提供一种有迹可循的未来。例如:“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主动沟通的文化,项目流程将节省30%的协调时间,每个人都能有更多精力去思考而不是救火。”这种正面画面不仅增强动机,也让行动更具方向感。又比如,在讨论推动知识管理平台使用时,不要只说“这是公司策略”,而是描绘清晰场景:“我们如果每个项目总结都能沉淀下来,半年后我们就能建立一套可复用的行业框架,新人上手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周,老项目可以直接套用模板,效率提升20%。”
这种“想象一下,如果……”的语言能调动内在动机,让员工对未来有图像感。
五、引导行动(Action):从一个人、一件事开始撬动转变
愿景动人,还要落到实处。有效的激励从来不靠一场演讲或一纸方案,它发生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互动之中。作为管理者,你不妨从以下小动作开始:
- 与一位“边缘化”员工进行非正式对话,了解他的真实感受;
- 在任务布置中加上一句“这件事对客户/团队/公司有何价值”;
- 鼓励团队成员互相认可,建立内部正向循环;
- 推出一个小范围激励实验,例如让一个项目组尝试“自主管理一周”。
在进行沟通时,不要直接跟员工宣布“从现在起,我们全面实行OKR”,而是可以这么说:“我们这个月选一个客户项目,试用OKR方式规划,试完我们一起复盘。”或:“谁愿意试着带这个小组实验‘透明进度看板’?我会全程支持。”
行动越小、越具体、越容易试错,员工越容易参与;而一旦有成功经验,就具备了复制和扩展的基础。
这一步,不是全员改革,而是“让团队迈出第一步”。一旦某个微小的成功发生,你就拥有了可以复制和扩大的激励模型。
激励的3个层面
激励并不等于简单地加薪、晋升或者安排团建。在成熟的组织中,激励体系往往包括三个层面:
- 心理激励:如认可、归属感、信任氛围。管理者要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即时正反馈,例如公开肯定一次主动优化流程的行为,或在周会上表扬某位成员的快速响应。
- 成长激励:员工普遍期望“做得好能走得远”,因此管理者需要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,包括能力模型、发展建议、轮岗机制、学习资源等。哪怕是一个项目组内的“影子负责人”机会,也可能成为员工投入更多的理由。
- 成果激励:不仅包括奖金和绩效,也包括更具参与感的奖励机制,比如允许团队共同制定部分激励内容,或通过内部提案制度让员工主导改善方案,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。
这三类激励缺一不可,心理激励建立关系,成长激励构建希望,成果激励则让努力与回报正相关。
真正的激励,不是为了让员工“做你想做的事”,而是让他们“自己想去做”。作为管理者,你不需要成为永远的推动者,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点燃者——点燃员工的责任感、目标感与成长愿望。
小结
激励不是一项任务,而是一种管理者的修炼。当企业家能把注意力从“如何控制人”转向“如何点燃人”,管理这件事也会变得不再那么吃力,而是更有成就感。
本文作者

如您需要获取SEEKWAVES的增长解决方案详情,可扫描下方二维码,与我们的增长顾问联系

相关文章